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圆满视点
  • 生命教育
让心灵皈依于生命教育的沃土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师生的生命交融,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沟通生命,用生命感动生命,不断丰富生命教育内涵,不断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让师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幸福。

学校依据《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确立生命教育大主题: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兴致、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意义。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着眼点,以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为载体,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为双翼,形成立体的生命教育工作网络。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

一、机制保障,推进“生命教育”实施体系

学校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任务。我校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生命教育试点学校”后,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学校注重人本校本的发展,成立了学校生命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第一责任人担任组长,形成学校生命教育的三级网络。在学校的三年规划发展中,建章立制,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分年级、分层次有针对性制定远期、中期、近期的生命教育规划。

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逐步健全学校的“生命教育”教育模式。家长学校开设讲座,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小区的互动,努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巩固学校生命教育的效果。

二、科研引领,拓展“生命教育”实施渠道

1、科研课题引领,探索“生命教育”内涵

学校立足科研,以“激活初中语文学科中的‘两纲’教育资源,初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为攻关项目课题。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激活语文教材中“两纲”教育资源,探索“两纲”教育与我校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具体结合点。

首先,把握和运用教材内容,直接进行“两纲”教育。教师读透教材中蕴含的“两纲”教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设计中找准典型事例,引起学生的认同,激发学生的共鸣。

第二,利用新教材中的特色板块,选择进行“两纲”教育。语文学科的二期课改教材都以主题为单元,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编排资源,认真的加以选择,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中“两纲”教育的层次。

第三,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有机进行“两纲”教育。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往往体现了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帮助其走出困境,让教学更具实效性。

第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两纲”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两纲”教育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经历,语文学科利用拓展课和探究课,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更好的感悟“两纲”教育的内涵,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教学实践,以基础课为主阵地,以拓展课和探究课为自留地,搭建教学平台,多渠道实践“两纲”教育目标。尤其是课堂教学,来体现“两纲”精神和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探寻初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途径和策略。积累语文学科的教学经验,加强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2、学科教学导航,挖掘 “生命教育”素材

学校以课堂为渠道,每个教研组确立了“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课题的基础上,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推进生命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生活。探索在学科教学过程落实生命教育的有关要求,教师通过以学科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为舞台,以生命教育的学习行为为引导,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学科教研的探寻是关注学生生命兴趣的过程。

教研组、备课组在教研活动中积极探索“两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原有的两纲教育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依照新课程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展开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纲要教育,使两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融入学生的心灵中。学科组整理教材知识点,寻找最佳切入点,细化两纲教育课堂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各个教研组多次开展“两纲”进课堂教研活动,探讨各科实施“两纲的方法和措施,把教材中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的德育目标与内容的要求从每一篇课文,分解到具体学科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中,学校制定了《兴业中学学科推进生命教育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关注学生生命需求的过程。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样的几种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关注生命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教师结合三维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能力,化能力为德性”,就是着力于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实践是关注学生生命个性的过程。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个性。

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

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生命的和谐发展。它不等于个体素质的总和,也不是德智体要素的简单相加。人是活生生的高级生命,比起德智体美几个剖面或思想的、文化的、智能的、身体的素质要素还要全面、综合,而且鲜活。关注人的教育也不仅是添加、培养、训练,还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呵护、培育、唤醒、顺应、发展等。

重点学科的建设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我校把语文学科作为落实“两纲”的重点学科组来建设,通过开展教学展示、课例研讨、精品课示范等,指导各学科实施推进。语文学科区级骨干教师胡晓红老师面向全区开设了《旅鼠之谜》一课,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受到市区专家的好评,获得卢湾区教学百花奖。生命学科教师许菁面向全市开了主题为《濒临灭绝的生物》的教学研讨课,受到市教研员等学科专家和同行的好评。高欣老师教学研讨课:挑战自我——跨栏跑,作为教学录像探讨课,对生命教育有了有力的实践。

学科与生命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和身处逆境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懂得生命的价值与内涵,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社会、他人建立美好的、和谐的关系。

3、师资培训保驾,开启 “生命教育”智慧

高扬生命之帆,开展生命教育,强化师德专业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树立教育新理念——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尤其在思想上全面把握生命教育纲要内涵,在实践中全面贯彻实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全面拓展教师人文素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同时把学生视为生命教育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养成,培养学生具有自立、持续发展的信心、毅力和能力形成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抗挫意识的新一代初中生。

内化目标,形成网络。通过各种师德内化的形式,为学校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奠定基础。增强全体教职员工的育德意识和德育能力注重校本培训,邀请了上海市教委张志刚教授和上海教科所吴增强教授来我校做生命教育专题报告。根据师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指导全体班主任分年级在“班级项目发展计划”中,制定设计相应的可操作性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以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支撑,生命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学校开展了“教师人文素养与育德能力”和“教师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能力”等系列校本培训。通过本课程培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能够保质、按时、有效地得到培训,汲取别的学科所长,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开展校内多层面的自主学习研修。切实强化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和育德能力,有效捕捉生命教育时机。

三、平台构建,丰富“生命教育”实施载体

1、专题教育护航,凸显“生命教育”亮点

在专题教育中,我校注重体验式教育与生命教育相辅相成。我校组织了一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同伴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本着“以学生发展”的理念,通过系列专题教育给学生创造一个平台或载体,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让身心得以放松与愉悦,体验“学中玩,玩中学”的快乐学习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体味精神世界的丰富。

Ø 一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活动周

· 心理运动会——在游戏中体验竞争与合作的乐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 心理小报——在排版设计中,寻找美的成就感;在搜索资料中,获取知识的主动权。

· 脑力大比拼——从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观察力等方面,考验自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激发自己的潜能。

· 心理讲座——《请采一束忘忧草》:认识自己的情绪,正确表达与宣泄,做一个快乐的人,积极地进行情绪的管理;《让青春飞扬》:撩开青春期的神秘面纱,坦然接受青春期身心的各种变化,学习与异性交往的规范;摆正心态,注意交往的尺度;《明确目标,迎接挑战》、《增强自信,轻松迎考》:为初三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尽可能降低他们的焦虑与紧张,增强他们对自我的认识,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心情故事征文、发现身边的美、非常自信青春等各项活动,让学生用他们手中的笔、相机记录众多瞬间“美”,使之成为永恒的记忆。

Ø 安全教育大于天

· 一年数度的逃生演练——为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提升学生灾难前的应变能力,每年以不定时、不预告的逼真形式,让学生感受现场的紧急感、逼迫感,从最初的4分钟到现在仅用时218秒,我们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也在步步加深,不仅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能尊重他人的生命。

· 民防运动会——在区消防队员专业指导下,我们学生学习各项灭火技能,消防栓、防毒面具的使用,为全校师生的生命增加了更大的安全系数。

· 与上海市公安博物馆携手共建和谐校园——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为此,我们走进公安博物馆的模拟室,学习正确的拨打报警电话,寻找安全隐患等。

· 现场急救比赛——止血包扎、心肺复苏这些看起来非常专业的急救项目,我们学生也能熟练的完成,这完全归功于日常卫生老师的训练,使这些同学成为了自救与互救的高手,为生命多了一份保障。

Ø 同伴教育为青春护航

· 同伴教育的参与,让年龄相近的彼此多了份共鸣,多了份理解,更易打开青春的心结,轻松走入青春的喜悦与烦恼。

· 对于艾滋病教育,我们不仅从知识层面让学生全面掌握,更注重从消除心理恐惧及消除对爱滋病的误解入手,让学生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学会尊重和帮助爱滋病人。

· 毒品,对学生来说仅仅是一个词语,既想避而远之,又想探个究竟,这种好奇感最具诱惑力,因而我们走出课堂,观看各类图片展及录像,直观而又真实的画面,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毒品的危害性,提高对毒品的警惕性。

Ø 走进四聋校园,走近聋哑学生,感受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树立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

2、课外活动依托,展示“生命教育”风采

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着眼于增强学生在生活经历中的实践体验,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以“社会实践活动”、“感恩教育”、“节庆日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等系列团队活动,实施体验教育,从而实现孩子们的自主、健康、和谐地全面发展。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队员学会与人合作,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锻炼生存能力,通过角色体验丰富其对人生意义的感悟。在感恩教育中体会父母、师长的辛苦,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强化教育效果;学校将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作为我校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团队员们感悟生命的价值,增强团队组织的凝聚力;我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红领巾社团活动,给队员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队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通过深度挖掘、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的有效资源,使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更为新颖与丰富多彩,基地运用与社会实践一体化的形成,提高了我校“两纲”教育的实效与品质。我校组织师生参加了在龙华烈士陵园举行的“感恩思源,面向未来——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上海市青少年清明祭奠活动。以“忆先人”这一主题,结合卢湾区“印象龙华——中学生龙华烈士陵园祭扫‘行’之篇”,开展了 “十四岁的洗礼——兴业中学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十四岁的洗礼”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教会学生自立自强、坚强刚毅、宽厚待人、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让青春激发起生命的光彩。


Copyright(©)2013-2023 唐山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5004931号 地址:唐山市路北区钢厂道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