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从贱踏生命到珍爱生命,是人类的进步,但是现实生活中对生命意识的淡薄依然令人心寒,从屡屡发生的在校学生自杀事件中看到,不少人往往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以舍弃生命,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悲剧与不幸。他们生命意识是如此的淡漠,几乎让人无法相信;他们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可怕的是这些学生中正出现低龄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现实,学校责无旁贷,必须要把生命意识的教学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要使生命更加灿烂辉煌的印记。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前效性
正文: 长期以来,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直缺失“生命教育”这一环,生命教育在学校里一直是个盲点。我们现在所缺失的正是如今我们要找回的,看清生命教育的失位,开展生命教育。我们都知道: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因而在中小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以珍惜生命为主题的生命教育课程则是显得亟不可待。学校有必要也有责任通过生命教育让孩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以及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以及社会具有的意义。
我认为当前学校教育中要注重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应该把生命教育开发为校本课程。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开设,指导学生去了解、体会和实践生命之可贵的价值性。具体来说,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加强生命教育的预防性,而非干预性。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只有经历过人生的辛劳才知道人生的真价。”德国思想家 马克思也曾说:“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要经过摔跤的人才会学会走路。”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总要在牺牲出现或经历过大灾难之后,人们才会意识到生命是无价的, 生命是来之不易的 ,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等。我们的生命是我们自己的,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仅此一次,一旦失去就再也没有了。所以,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生命不同于其他再生物,失不再来。只要我们奏响生命的前效性,就能让生命教育发挥其特有的预防性。如果我们能够在不可抗力的事由来临之前就能把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那我们就是灾难的胜利者。而不是等到灾难发生了,才进行干预性的救助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将生命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
将小学阶段作为生命教育的起始阶段。
在以往相当长的时间内,“生命是最宝贵的”被不少人作为常识而无须解释和说明,麻木不仁的认为“生命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在一些成年人眼里,八九岁的孩子不应该对生命了解太多。对孩子谈论生命话题显得过于沉重,谈论生命意义又似乎抽象。孩子因好奇而追问有关“母亲孕育自己的过程”的问题,多数遭到家长的回避。大多数学校对生命教育都做冷处理,生命教育的课题被长期搁置。然而我认为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伴随着成长,孩子会不断提出各种有关生命的问题,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生命教育的启蒙老师,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从小开始进行生命理念教育,使学生从小就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才能使我们的学生远离 “死亡”危险的侵害,进而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学校这一教育主体,更应该加强生命教育的预防性,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将“母亲的孕育过程”作为生命教育的起始内容
“生命的诞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起点,能够初步了解母亲孕育自己的过程,体验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母亲的孕育过程,介绍生命的由来,从而使学生知道为什么生命来之不易,认识到生命的重要。通过了解动植物,直观地了解生命现象。比如组织学生观看记录片,观察小动物的诞生(如:小鸡)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学生懂得生命是可贵的,自然就会懂得珍惜生命。
将“和谐社会”在生命教育中“搭便车”
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作为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孩子的人际亲情感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当我在校本课程中向一年级的孩子讲授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小动物时,学生们似乎个个达到了课堂预设的效果,争做环保小卫士。而课后我却发现一些平时调皮的学生仍然踩踏草坪,捕捉蝴蝶做标本。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之间间隔还不到10分钟。这使我想到:这种流于形式的教育方式必须改变,学生从中没有得到本质的理解。没有懂得所有的生命都是可贵的、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开展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爱自己,而且要教育学生爱他人,爱自然,学会关爱,学会共同生活。生命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爱与被爱的教育。一个有爱心的人才会尊重和珍爱弱小的生命 。所以我们有必要必须创造一个社会,让里面的所有生命(即使是最弱小无力的)都能获得应有的爱护和尊重。 换句话说,我们的社会应是一个尊重和珍爱弱小生命的社会。我们的校园不应再有破坏公物,践踏草坪等的现象。我们的校园应是一个有道德情操的校园。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家里的宝。父母和老人都是围绕孩子转,对待孩子是要星星不敢摘月亮。久而久之,孩子从思想上认为我上学是给父母上的;父母生我养我是应该的;父母的良苦用心孩子根本不理解,认为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们知道:我们在母亲的身体里吸取养分,逐渐成型,十月怀胎之后,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从不要求回报。让孩子学会说谢谢,当孩子对他人说谢谢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无形中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命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生命价值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如果我们的生命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了,那生命就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那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奉献。如果我们的生命融入到自然这个大家庭了,那生命就意味着共存,意味着可持续。因此懂得要珍惜我们只有一次的生命!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所讲的不仅是自己的事,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要懂得关爱所有(人,动物和植物)的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进而深刻体会人生的价值。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将“课堂教学”作为生命教育的主导方式
课堂教学无疑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让生命教育尽快走进课堂,通过讲授、讨论让学生了解生命从何而来,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然而,触及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能够触及心灵的是对事物的真切感受。为学生提供真切的活动情景或场景,增强学生对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体验。比如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真实的母亲传统产婴或剖腹产全过程录像,他们由此了解到,一个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的艰难,从而树立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责任,体会到生命受之于父母,形成于社会。让学生通过对各种生命现象的观察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身体及成长过程,体验身体各部分的独特功能,在获得对各种生命现象及自身认识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珍惜生命的意识和态度。同时各学科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渗透生命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将“课外活动”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队会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利用班队会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呈现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会体验和领悟,并形成有关生命的价值判断。比如,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班队会活动的优势,结合小学生生命意识发展的现状,针对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感悟深刻的体验实践的班队会活动,运用游戏和情景体验进行生命教育。通过“活动、体验、领悟”,达到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对自然、生命的认识。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转换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比如让学生轮流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模拟当遇到父母身亡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模拟自己身处父母这一角色时的行为和感受的体验,体验一下身为父母感觉;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模拟自己是一只被捕,即将被杀的小动物,体验一下即将失去生命的感觉。
利用节日、纪念日进行生命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法定的各种节日和纪念日,特别要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为契机,从健康发展出发,关注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整体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生命教育。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强调实践的作用,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比如,组织学生走出去,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对促进个人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学生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会有一些真切的看法,生命问题就会更加深入学生心中。又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抵制吸毒或者预防艾滋病的展览;再如通过带小学生参加医院的活动进行教育,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使之了解生命的起源,感受新生命诞生得来之不易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通过对与生老病死的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
总之,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只有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提升,使学生初步享有一个完整、愉悦的人生,对自己的生命前景充满憧憬。